林清玄先生走了。临行前,用微博向这个世界做了最后的告别:“在穿过林间的时候,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,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,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,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。”
他的这篇告别语,让我想起一句诗歌:“花儿的翅膀,到死亡才懂得飞翔。”这样的场景,无疑是凄美而令人伤感的。一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林先生,将他最后的感悟,也告知了我们。
这样的告别,无疑是属于林清玄式的—–清淡,悲悯,求索,领悟,并且不忘记分享。
他一生都在寻找安顿灵魂的方法,并且将所获的觉悟分享给喜爱他的读者们,让他们在滚滚红尘中,身体力行地体会到清凉与美好—–这种美好,存在于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、阳光的味道和饮者的醉与醒中······
他把自己对世间有何种期待,孜孜不倦地写下来,送到人们的眼中和心中,将人们暂时被遮蔽的智慧,重新释放出来。
他的悟,不是让人们压抑一切愿望,逃避内心的真实感受,变成一篇静若止水的枯叶,而是希望人们用慧眼去认识世间的一切美好和丑恶,并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,依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。
在林清玄先生的文字中,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:“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,枯叶蝶的一生,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。”
在当下的世界,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并没有缓解我们的欲望;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方式,并没有缓解我们对未知的恐慌和焦虑。我们身处的世界变得更复杂更复杂,而个体的生命,在越来越庞大杂乱的世界面前变得更渺小,更不之所以。
如今,他离开了,但是仍没有忘记给他的读者留下一片永远的清凉剂—–别忘了飞,对于世人,他永怀一种悲悯。这或许正是作家与文字匠人的区别。
而正是基于这种悲悯,他的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才颇受世人欢迎。许多人,是将它作为安慰心灵的药在读。
当然,他的身上并非没有争议。
喜欢他的人,会赞叹他像红尘俗世里烈火亨油般的欲望火海中清凉明灯,救自己走向一片清静安宁之路;不喜欢他的人,会批评他回避世间所有的锐度和矛盾,像一个借人们的焦虑发财的鸡汤贩子。
崇拜他的人,会认为他的文字和修炼,都达到了东方美学的完美境界;贬驳他的人,则会觉得他离经典意义的文学相去甚远······
而这一切,是不是事实,只有留待喜欢辩论的人们,去凑一个永远没有结果的热闹,如同这几个月来,先后离开的金庸、二月河、李咏等人受到的待遇一样。
这是个流行离开的世界,但是我们不擅长告别。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,温一壶月光,以李清照的淡,以柳永的甜,以东坡的烈,以放翁的壮怀激烈,以陶渊明和李白的浓淡皆宜,敬清玄先生,也敬我们身上依旧还会为一位作家的文字和身世感动的情怀。